煙臺砂大碗的基本介紹
“砂大碗”是膠東地區(qū)特有的一種陶器餐具,上世紀80年代開始,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,這種有些“土氣”的餐具漸漸淡出歷史舞臺。
蒸蝦醬”、“扣肉”仍是許多市民念念不忘的兒時味道,若是用“膠東砂大碗”蒸出來,那就更是人間絕味了。純手工工藝制作的“膠東砂大碗”堪稱“泥與火的結晶”,卻瀕臨沒落。
“砂大碗”堪稱“泥與火的結晶”,純手工工藝制作技藝瀕臨失傳。近年來,由于人們環(huán)保意識的增強,“砂大碗”這種傳統(tǒng)的餐具又重新回到百姓餐桌,許多市民念念不忘兒時的味道。
煙臺市級非遺項目“砂大碗”距今有370余年歷史,它是用臧家莊東山莊特有的金砂紅泥燒制而成,表面粗糙,沒有上釉,黑紅或橘紅的顏色,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,因此得名。
砂大碗品種少且單一,雖然產品走俏,但在先進的科學技術挑戰(zhàn)下,傳統(tǒng)純手工工藝受到極大的威脅。勞動強度大,生產加工周期長,制作成本高,商品的價格低。礦泥、木柴等成本不斷上漲,說不定沒有幾年,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碗碗罐罐在市面上就再也尋不到了。
產品特點
砂大碗,又稱“得祿碗”,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并能展現(xiàn)漢民族文化創(chuàng)造力的民間手工技藝,也是一種與棲霞人飲食文化相關的陶制器具。主要以棲霞東山莊村一帶的高嶺土為原料。制作工具比較簡單,主要有輪子、坐床子、甑子、碗楦頭、碗皮子等,但制作程序非常復雜,專業(yè)性很強。其制作工藝主要包括,原料加工工藝、器物成型工藝、陰干晾曬工藝、焙燒出窯工藝等。
歷史民俗
棲霞砂大碗制作技藝最早可溯源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棲霞楊家圈遺址出土了5000年前盛水的陶器,是棲霞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史前文明陶器的遺存。
清光緒《棲霞縣志》疆輿志載:“諸色工匠俱有,唯略拙于他邑?!逼渲械摹拔宰居谒亍闭欠狭松按笸氪肢E、大方的特點。
關于砂大碗的由來有一個傳說,相傳,當年唐太宗御駕親征攻打高麗,途經棲霞,用甕留窯的砂大碗進善后,龍顏大悅,故賜名“得祿”,所以在棲霞砂大碗又被叫作“得祿碗”。
到了近現(xiàn)代,砂大碗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要餐具。同時以制作砂大碗為主的制陶業(yè)也達到了空前繁榮,棲霞大大小小的土窯達數(shù)百處之多?,F(xiàn)在留存的比較有名的土窯主要有四處,東部鐵口境內的峨山窯,西部蘇家店境內的苗家窯,南部蛇窩泊境內的院頭窯,再就是臧家莊境內的甕留窯。其中,甕留窯以制作砂大碗聞名。目前,在臧家莊鎮(zhèn)有2處古窯及9處古窯遺址。其中,東山莊村7座,東甕村2座,南甕村2座。
砂大碗制作得到空前發(fā)展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。以東山莊村為例,當時這個幾百戶的村莊共有六個生產隊,每個生產隊至少有一處土窯,每隊都有工匠10人左右。據(jù)80多歲的孫寶喜老人介紹,一個工匠一年至少要制作一窯砂大碗,每年僅東山莊村就要生產70多窯砂大碗,按照每窯2萬只碗計算,一年下來全村就可生產超過150萬只砂大碗。這給東山莊村帶來了豐厚的集體收入,因此東山莊村也成了當時臧家莊最富裕的村莊。
制作方法
制作“砂大碗”首先是取泥。將取回的高嶺土曬干粉成細面,用篩子篩好,再用水把泥和成膏狀,打成四方形約60斤的坨,備用。
第二步:制坯。將大小相同的泥塊放到輪子上,用手將其拍成矮柱狀。工匠用碗皮子將泥柱包好,開始蹬輪走角,帶動輪盤上的泥一起轉動,直至使其成為碟子形。接著將手里的碗皮子換成甑子,左手拇指在碗里,其余四指在碗邊上,右手執(zhí)甑子先在碗底,隨著碗的形狀的逐漸成形,甑子開始向碗邊游走,至砂大碗成型,用細線繩從碗底處將碗與輪子上的泥割開,取下擺在長木板上。
第三步:曬碗陰干。曬碗要根據(jù)陽光,不斷地調整碗的方位,把碗的四面曬勻。碗曬干后,要立即入屋內。然后放到碗楦頭上卡碗底。接下來就是陰干。陰干的過程大約要半年時間。
第四步:焙燒出窯。燒窯一般在小雪之后,要連續(xù)不斷地燒上五天五夜。再等窯涼上三兩天,就可以出窯了。
聲明: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(chuàng)內容,本文煙臺砂大碗關鍵詞為“煙臺砂大碗包裝設計,”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,如有侵權、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。
幫助企業(yè)找到亮點,打磨亮點,包裝亮點,讓產品更容易銷售。已經服務:金鶴大米,老街口瓜子,摩爾農莊核桃奶,御石榴果汁飲品,黃天鵝可生食雞蛋,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,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,大師小點蛋撻,光明,今麥郎,書亦燒仙草等品牌。四喜發(fā)現(xiàn):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,持續(xù)改善,終成于天下.
聯(lián)系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