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溝粘豆包的基本介紹
亞溝黏豆包,亦為滿族先人女真人的傳統(tǒng)食品,是用黍子(黃米)做皮、用蕓豆做餡,經(jīng)過發(fā)酵等工藝蒸制而成,應該是中國歷史最早的方便食品。它即可凍著吃(啃豆包),也可熱著吃(蘸豆包),因此女真人當年在滅遼伐宋的戰(zhàn)爭中,冬天的主食大概就是這小小的黏豆包了。
歷史民俗
在許多人的記憶中,“黏”與“年”是相連的。按照滿族人的傳統(tǒng),過了臘月二十三,家家戶戶都要淘米,將大黃米或者小黃米用溫水洗過,磨成黃米面,用陶制的大盆或者二盆發(fā)面。一兩天后,面盆里就發(fā)出甜甜的酸味,它告訴大人們應該烀豆餡了,豆餡以蕓豆為主,小豆等亦可。接著就要包豆包了。豆包的大小則反映某一家人日子的“過法”,太大顯得懶惰,太小不會算計。而第一鍋豆包出鍋,蘸著黏稠的糖稀,請左鄰右舍來品嘗,是對前面所有工序的檢驗,表面光滑、皮厚適中、香黏可口、增進食欲,則是對黏豆包較高的評價。
制作方法
第一步“淘米”: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大黃米泡上半日,然后淘凈沙子,叫“淘米”,之后晾大半干,磨成面,將玉米面和黃米按一定比例混合,再用冷水和面,像做白面饅頭那樣進行“發(fā)酵”。待發(fā)出酸味,開始用手揉面。這一步關系著整個粘豆包制作的成功與否,也關系到口味和色澤,所以對發(fā)面人的要求較高。一般傳統(tǒng)發(fā)面的人應該是家里相貌較好,性格溫和,善良的人,據(jù)說這樣發(fā)出來的面就如其人一般,入口細滑,帶有絲絲甜意,色澤金黃。
第二步是制餡。將紅小豆或大蕓豆煮熟(不可煮破皮),搗成豆沙醬,放入細沙糖,攥成核頭大的餡團,備用。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關重要,如果干了或者稀了,都意味著餡料的失敗。需要費時調(diào)好。糖量最好少一些,防止口味不同。
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面將豆餡團包入里面,團成豆包狀,放入鋪有波羅葉或梨樹葉(蘇子葉)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,即可出鍋。(也可不放蘇子葉或梨樹葉,改墊其他東西,只要能撿起來豆包即可)
由于粘豆包的制作過程比較繁瑣。所以在東北,傳統(tǒng)的做法是一般在初冬時把過冬的粘豆包包好,蒸出鍋后放在蓋簾上在外面室溫凍上一個夜晚。蒸熟凍完后的粘豆包成型不散,再吃時在鍋里熱透了就可以了。
品嘗吃法
可蘸白糖吃,吃其香甜粘;也可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,品其香酥脆;小孩子們冬季里還愿啃凍豆包,練其牙齒,吃著玩。再復雜一點,可滾上炒熟的黃豆面吃,又增添了一種糊香豆味,叫做“驢打滾兒”。
聲明: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(chuàng)內(nèi)容,本文亞溝粘豆包關鍵詞為“亞溝粘豆包包裝設計,”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,如有侵權、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。
幫助企業(yè)找到亮點,打磨亮點,包裝亮點,讓產(chǎn)品更容易銷售。已經(jīng)服務:金鶴大米,老街口瓜子,摩爾農(nóng)莊核桃奶,御石榴果汁飲品,黃天鵝可生食雞蛋,陜果妙地鮮高品質(zhì)蘋果,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,大師小點蛋撻,光明,今麥郎,書亦燒仙草等品牌。四喜發(fā)現(xiàn):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,持續(xù)改善,終成于天下.
聯(lián)系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