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縣紅米的基本介紹
洋縣紅米產于“朱鹮之鄉(xiāng)”陜西省漢中市洋縣。洋縣北靠秦嶺,南臨巴山,漢江穿境而過,谷類作物種植歷史悠久。洋縣紅米米粒表皮紅色、粉紅色,米質以半玻璃質的品種占多數(shù),秈、粳、粘、糯均有,屬特種稻米范疇中的有色稻米,其糙米為紅色。由于其特異的外觀色澤及豐富的營養(yǎng)價值受到廣大消費之的喜愛,紅米在國內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。紅米作為特種稻米有較大的利用價值,除直接食用外,還可作釀酒、紅色素和香型飲料原料米。2012年3月,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洋縣紅米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。
營養(yǎng)價值
洋縣紅米具有較高營養(yǎng)價值和一定藥用功效。洋縣紅米的紅色是由于在種皮上沉積紅色素(花青苷)而顯現(xiàn)的,它是紅米的精華。洋縣紅米含較高的蛋白質及其十六種人體必需氨基酸,富含硒、鋅、鐵、鈣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營養(yǎng),含有維生素E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6等多種維生素,還富含煙酸、黃酮、食物纖維等,這些有益成分,對防治夜盲癥和腳氣病等慢性病具有重要意義,對預防動脈硬化等有顯著的作用,可升高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),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,增強免疫力,幫助腸胃蠕動,預防老年缺鈣,提高記憶力,具有強筋壯骨、補血養(yǎng)顏之功效。婦女產后食用紅米,有利于恢復體力和增加乳汁,故又稱紅米為“月米”。
產品特點
洋縣紅米為糙米,長寬比≥3.0,米皮深紅色,紅色度≥85%,整紅米率≥94%,異品種?!?.0%,不完善?!?.0%,稻谷?!?粒/kg,雜質≤0.25%,水分≤14.0%,晶瑩細膩,蒸煮時有香氣。
歷史民俗
紅稻,又叫紅轂、紅香稻,古名罷亞紅。紅稻采收后,晾干加工脫皮,得到的糙米就是紅米。其米細長,也叫長腰米,米皮深紅心白,性粘味香。據(jù)縣地祖輩流傳下來的說法,最早是農人在野地發(fā)現(xiàn)的異稻----和秕谷相似,顏色異常,然其顆粒飽滿,先民有饑貧而食者,果腹而已,然對其認識模糊,故稱其為怪稻。洋縣紅香稻的種植歷史遠在商周時期以前;唐代洋縣紅香稻種植已經(jīng)比較普遍,唐昭宗時鄭遨曾經(jīng)儻駱古道到華陽縣(現(xiàn)為洋縣華陽鎮(zhèn)),見農民田中種植紅稻,作《傷農》詩:“一粒紅稻飯,幾滴牛頷血。珊瑚枝下人,銜杯吐不歇”。米色與血色的交融,既刻畫了農民的艱辛,又描繪了紅稻米色的特征。唐乾寧四年(897年),詩人韋莊與宣諭和協(xié)使李洵經(jīng)儻駱古道至四川,途經(jīng)洋縣時作《稻田》詩:“綠波春浪滿前陂,極目連云罷亞紅。更被鷺鶿千點雪,破煙來入畫屏飛”,描繪了洋縣紅稻連片、藍天白云、百鳥翱翔,美如畫卷的自然景象。紅米有補血、滋陰、開胃和中等功效,是地方官呈獻皇家的貢米,清《洋縣志》載:黑米、香米、薏米、桂花米(紅香米)乃貢米也,境內儻水河、溢水河、湑水河流域和華陽等地有種植。原生紅稻個高,米色偏紅,倒伏嚴重,畝產不到百公斤,無人愿種,多是地方官勒令種植。
洋縣紅米的制作方法
一、采收
稻谷成熟后,在晴天人工收割,用木制的脫粒機脫粒,實行分收、分曬。用竹筐盛放運輸,用竹墊鋪底晾曬。
二、加工工藝及儲藏
1. 加工工藝:晾曬→風選→篩選→去石→磁選→脫殼→篩選→包裝入庫。
2. 儲藏:庫房干燥通風,庫內相對濕度≤75%,溫度≤25℃。
聲明:本站品牌策劃與包裝設計作品部分為原創(chuàng)內容,本文洋縣紅米關鍵詞為“洋縣紅米包裝設計,”頁面信息僅供參考和借鑒,如有侵權、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。
幫助企業(yè)找到亮點,打磨亮點,包裝亮點,讓產品更容易銷售。已經(jīng)服務:金鶴大米,老街口瓜子,摩爾農莊核桃奶,御石榴果汁飲品,黃天鵝可生食雞蛋,陜果妙地鮮高品質蘋果,野森林大地陽光黑木耳,大師小點蛋撻,光明,今麥郎,書亦燒仙草等品牌。四喜發(fā)現(xiàn):每一個偉大品牌都起于微末,持續(xù)改善,終成于天下.
聯(lián)系我們